来源:民生周刊2024-02-26 15:13:27
立春至,万物复苏。
濛濛的春雨笼罩着青山,笼罩着奔腾的广南河。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平等镇广南村,高大的侗族鼓楼下,十几位身着特色民族服装的村民,牵着两头大“春牛”,赶着一群小“春牛”,尽情地表演着一年一度的传统节目—“闹春牛”。
73岁的老者蒙超,牵着“春牛”,对着远山,喊出了嘹亮的侗歌:“立春了,雨水好,大家唱起歌,出去耕田劳作了!”
这一声声在侗寨传唱了数百年的歌谣,再次以人们熟悉的旋律,吹响侗寨春耕的号角。热情的“春牛”跨过广南河,穿巷入户,把新春的祝福,送到家家户户。
近年来,当地农耕、种植、旅游等多业并举,原本靠山吃山的侗族百姓,搭乘新时代的列车,走上多元化发展新路。春耕农忙,已不再是广南侗族同胞们唯一“主业”。
“春牛闹春耕,闹的不仅仅是春耕,还有对当下美好生活的赞美!”持续近两小时的“闹春牛”结束,蒙超意犹未尽,“现在乡亲们的生活,就像闹春牛一样:热闹、美好,更充满期待!”
“闹春牛”:闹的不只是春耕
“闹春牛”是侗族地区的传统,以此迎接春天的到来和万物复苏。在龙胜的侗族民众中,“闹春牛”民俗活动已经流传了长达数百年的时间。
大的“春牛”由竹篾和彩布编制成牛头和牛尾,牛身用稻草编制连接,由两名健壮男子舞动。“春牛”后面,跟随着扶犁耙、手执牛鞭的农人。小“春牛”则直接用竹篾、彩布或彩纸等制成,由儿童一人或两人合力扮演。
在锣鼓声的应和之下,“春牛”舞动,观者喝彩。在过去数百年里,那一头头舞动的“春牛”,不仅是村民心目中的“神牛”,更是新一年里生计的希冀所托。
山多地少,交通闭塞,曾是广南村的代名词。为数不多的几亩水田,是家家户户维持温饱的根本所在。
“在我们侗寨,牛是村民劳作中离不开的好伙计、好帮手。”77岁的村民王开奇谈到“闹春牛”的历史渊源,对牛的敬与爱,溢于言表。小时候的他,跟小伙伴们牵着全寨的牛,在山间尽情嬉戏。把牛看好,把牛喂养好,那曾是深深地烙印在他幼小心中的“重要使命”。
那时候,王开奇和小伙伴们用竹篾、废纸、废布等自制“春牛”,欢喜地加入“闹春牛”的队伍。“闹春牛”的队伍挨家挨户巡寨祈福,祈求新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热情的主人摆出香茶,热情迎接“春牛”,王开奇知道,那是乡亲们对“神牛”的敬奉。
如今,牛早已不再是广南人重要的农耕工具,甚至村里已很少有人养牛。那原本走着耕牛的乡村小道,变成了宽阔的公路。往来穿梭的,是各种各样的农耕机械,还有各式各样的小轿车。
曾经,广南人以种植水稻、油茶、生姜等作物来获得收入,产业单一,收入有限。广南侗寨,无法避免地步入贫困村之列。这些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广南人不仅积极拓展新的种植产业,而且依托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和特色的民族文化,积极发展旅游业。
2018年,广南村整合村里的5个合作社、3个电商点等资源,打造反映侗族人民生产生活气息的代表节目,结合广南艺人独创的侗族草编技艺,推出特色农业+旅游+电商销售,拓展村民的收入渠道。
“我搞了10多年度假酒店和餐饮,这两年,每年能赚30多万元。”蒙永凡是村里第一批搞旅游业的人。在当地政府的号召下,在“领头雁”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建起了民宿,开起了农家乐。相比12年前,全村业态得到催生发展,新增餐馆8家、民宿18家、旅游产品销售商店3家,旅游接待能力极速提升。
文艺青年王运来将自家楼房改造成客房,在村中率先开展旅行研学模式。他向游客介绍乡村变化和侗族文化,每年接待的客人络绎不绝。文化吸引人,旅游能挣钱,“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闯出了新路子。”王运来说。
传瑰宝:创出侗寨文化大品牌
广南村的发展日新月异。但是,变化中的一些坚守,却是不变的,那就是传承民族文化,延续文化根脉。
“只要还能舞,还能唱,我就会一直‘闹春牛’。”穿着侗族特色的劳作服装,蒙超老人神采奕奕,语气坚定。
被誉为“戏窝子”和“歌舞之乡”的广南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侗族千年古村。“闹春牛”是广南独特的反映传统农耕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文化表达,承载着这个地方深厚的民族记忆。
可是,“闹春牛”、侗族大歌、哆耶舞、芦笙踩堂等传统民俗文化,以及编草龙、编草狮等民间技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机。
“我们侗族人口少,又没有文字,再加上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民俗和技艺面临极大的压力和挑战。”一直对乡土文化颇为关注的退休教师王开奇,曾深以为忧。
很幸运,他的担忧,没变成现实。
在广南村的村级活动场所内,摆放着侗族大鼓、小锣、大锣、芦笙等颇具民族特色的演奏器具。年幼的孩童,打起鼓、敲起锣、戴上自制的“牛头”、穿上“牛衣”,开心地玩耍着。过去十来年里,村里掀起了一股搞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的热潮。村民们经常聚在一起,要么“闹春牛”、唱琵琶歌,要么就来一场火热的舞草龙、舞草狮表演。
年逾花甲、宝刀不老的蒙超和老伴杨秀芬,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每一次“闹春牛”,身为导演的蒙超,用一声声嘹亮的侗族大歌,喊出春耕即将开始的喜悦。那声呐喊过后,老伴杨秀芬会默契地牵着“春牛”,开始走街串巷送祝福。
如今,“闹春牛”、唱琵琶歌、舞草龙、舞草狮等传统民俗活动,不再是广南侗族百姓重要节庆里的“标配”,而是成了向万千游客展示侗寨独特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的载体。
每一年,慕名前来广南村进行民族文化交流的各界人士,络绎不绝。蓬勃发展的旅游业,成为广南村发展的重中之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与技艺,成了广南人心底的新默契。
1月22日,广南村里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作为2023年全国“四季村晚”之冬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广南侗族同胞们献上一个个“拿手好戏”,侗族习俗表演《闹耕》、侗族琵琶弹唱《琴歌“月儿”》、自治区非遗项目展示《草龙之韵》等充满侗族特色的歌舞轮番上演。
“广南村是一块风水宝地,孕育着悠久灿烂的侗族文化。”来自南宁理工大学的教师陈广明在参与了“闹春牛”活动后,由衷地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像很多游客或研究学者一样,陈广明对广南侗族文化从最初的好奇,到沉醉,“这就是民族文化的魅力”。
传承、展示着灿烂的侗族民俗文化和技艺,铸就深厚的民族文化品牌。广南人在“闹春牛”的舞台上,舞出了底气和自信。
舞新春:舞出乡村振兴大精彩
在新时代里寻求新生活,广南人一直在前行。
数年的脱贫攻坚,已让广南村“脱胎换骨”。村内,一座座房子宽敞明亮,一条条小巷干净整洁;沿街墙面上,一幅幅壁画栩栩如生;文化广场上,高高耸立的侗族鼓楼,时刻透露着侗族浓厚的文化气息。广南侗寨,越来越美了。
接续奋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征程上,广南人又有了新奔头。
2021年以来,作为龙胜各族自治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广南村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对道路、河堤、民居古建进行了统一修缮和保护。
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广南村大力开发研学游,吸引全国各大高校3000余人到村旅游和开展研学。作为远近闻名的文化大村,广南村先后被列为自治区、国家民族文化建设联系点。文旅融合之路越走越稳。
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依然是重头戏。
2021年,广南村村“两委”干部外出考察后,看到了罗汉果种植前景。当年,曾经只种水稻和茶树的田地和山坡,披上了罗汉果绿。这一年,单是依靠罗汉果种植,村民亩产收入达7000元~8000元。
尝到了甜头的村民,发了“狠劲”。全村种植罗汉果面积很快扩增,从2021年的560亩增至2022年的2060亩,亩产收入也飞跃至8000~10000元。
看着存折本上增加的数字,村民“闹春牛”的劲头更足,喜悦更浓。
细心的村民蒙春苗发现,“闹春牛”依旧那么热闹,但是热闹中多出了很多“新事”。“从外地赶回来参加‘闹春牛’的村民多了,参加‘闹春牛’的孩子们多了,‘春牛’的模样越来越多彩了,看‘春牛’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她还说,村民们准备的红包,也不再是当年的红薯干或其他土味零食,取而代之的是大红包,还有精美的糖果。有的人家,甚至会主动约请“春牛”到家里舞上一舞。
社会在变革,农村经济在发展,农村的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了。蒙春苗说,优待“春牛”,正是侗家人对“春牛报春”给他们带来幸福生活的谢意,还有对更美好生活的向往。
(□ 《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 贾伟 □ 特约记者 刘教清 秦丽云)
新闻热点
新闻爆料